【微流控技术(Microfluidics)】指的是使用微管道(尺寸为数十到数百微米)处理或操纵微小流体(体积为微升到纳升)的系统所涉及的科学和技术,是一门涉及化学、流体物理、微电子、新材料、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的新兴交叉学科。微流控的早期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采用光刻技术在硅片上制作的气相色谱仪,而后又发展为微流控毛细管电泳仪和微反应器等。
在微流控技术中,微流体驱动和控制技术是实现微流体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其控制方式种类众多,采用的原理和形式也不尽相同。根据微流体驱动方式不同,微流控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主动型微流控和自趋式微流控。
主动型微流控是利用外源性驱动力(包括压力、离心力、磁力、电润湿等)进行微流体操控的方式。压力式微流控是利用气压或液压或气液压混合,来控制液体在芯片中的运动。离心式微流控一般为对称盘式构型,利用旋转产生的离心力来驱动液体在芯片中的运动。磁力式微流控是利用磁场来控制流体中的磁性物质,以驱动流体的运动。数字化微流控一般基于电润湿的基本原理,以多种方式操纵液滴,构建电极阵列,实现复杂的生化分析。
自驱式微流控通常是指利用表面亲疏水特性或毛细力来进行流体的输运与处理的方式。其特点是自驱动、无需额外泵源和能源。
二、微流控芯片的技术特点
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发展而来的微流控芯片技术,被誉为改变未来的七种技术之一,相比于传统方法其技术有如下优势:
(一)集成小型化与自动化
(二)高通量
(三)检测试剂消耗少
(四)样本量需求少
(五)污染少
(一)核心技术缺乏规范和标准
(二)生产成本高昂
(三)技术难题
另外,微流控芯片与外围设备如自动分析、显示设备等的集成化也是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
三、微流控芯片与生物芯片的区别点
生物芯片(biochip或bioarray)是根据生物分子间特异相互作用的原理,将生化分析过程集成于芯片表面,从而实现对DNA、RNA、多肽、蛋白质以及其他生物成分的高通量快速检测。狭义的生物芯片概念是指通过不同方法将生物分子固着于硅片、玻璃片、凝胶等固相递质上形成的生物分子点阵。因此生物芯片技术又称微阵列(microarray)技术。
微流控芯片是以微量流体的精确控制为核心技术,而生物芯片是以静态的亲和反应配对为核心技术。从原理、应用及发展目标上看,它们都是芯片实验室,但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以及技术领域。在实际的研究和应用当中,各概念所涉及的技术往往是相互交叉的,例如生物芯片可单独使用也可作为微流控芯片的一种检测技术。
四、微流控芯片在体外诊断领域的应用
目前体外诊断是微流控技术的最大的应用场景。国内外体外诊断技术主要表现为自动化、快速化、超高灵敏度、高通量检测和无创化、微创化的发展趋势。
(一)生化、免疫诊断检测中的应用
体外生化诊断检测原理主要基于酶动力学检测,依靠酶催化底物产生信号。微流控芯片高通量及微型化的特点,可以解决生化检测项目多、样本消耗量大、试剂成本高等问题。目前,商品化的微流控生化分析芯片主要以离心式微流控芯片为主。将生物化学检测中所涉及的全血标本加样、分离、定量、稀释、反应、检测等基本操作步骤集成在微芯片上,以微通道网络连接各个反应腔室,通过离心力、毛细管力及虹吸阀等实现对流体的精确控制。
免疫检测主要是基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生物识别机制进行检测,本身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有研究发现,在微流通道内,当流体动力强度在0.1~10pN 时可以分裂抗原抗体的非特异性结合,而在6~250pN 时仍然可以保留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同时微流控技术平台进行的微流控分析所需试剂量极小,大大降低了抗体等昂贵免疫试剂的消耗。此外,微纳尺度的流体操控与集成,不仅提高了抗原与抗体反应的速度、有效缩短了反应时间,并极大地简化了免疫分析的操作过程。因此,微流控免疫分析技术在提高体外诊断检测的特异性、灵敏度、精确性等检测性能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二)分子诊断检测中的应用
分子诊断在目前精准检验医学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肿瘤的转移复发、靶向药物的筛选、胎儿的产前诊断等均有赖于分子诊断。而在微流控芯片方面,核酸扩增技术同样也发展最为成熟,基于不同类型的核酸扩增方法均有大量报道,包括实时荧光定量PCR芯片、逆转录PCR芯片、液滴PCR芯片、数字PCR芯片等,以及基于恒温扩增技术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滚环扩增、重组酶聚合酶扩增等手段的微流控芯片。在数字微流控芯片中少量的模板DNA和试剂被封装在液滴或微孔内,允许在相对传统DNA扩增方案(例如PCR)更短的时间内分析珍贵的核酸样品。目前微流控芯片已实现了分子诊断领域大部分的技术方法,包括基因分型、基因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检测、疾病相关微小RNA检测,DNA测序等。
五、相关产品的注册审评情况
目前经注册审评的产品主要包括基于不同芯片检测方法的试剂,以及配套芯片使用的检测设备。芯片类试剂主要集中为境内注册,目前已批准境内三类试剂40余项,由国家局批准上市的芯片检测相关的设备(境内、进口)共约10余项。境内二类产品100余项。
目前国内产品的自动化和微流控程度较低,主要产品类别仍旧集中在微流控程度不高的生物芯片、以及采用简单离心方法进行控制的PCR芯片,对配套设备的要求不高。
六、创芯生物微流控荧光免疫注册证
创芯生物历经多年深耕细作,凭借不懈的技术创新与攻坚努力,已率先在国内荣获10项微流控荧光免疫注册证,并成功实现了“自驱动模式”微流控生物芯片的商业化应用。
七、创芯生物微流控荧光免疫检测平台
创芯生物基于超精密加工及大规模商业化量产能力、芯片封装及表面功能化修饰技术成功建立了独有的微流控POCT免疫平台,具有样品用量少、分析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参考文献:
[1]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E%AE%E6%B5%81%E6%8E%A7%E6%8A%80%E6%9C%AF/2000024?fromtitle=%E5%BE%AE%E6%B5%81%E6%8E%A7&fromid=4786762&fr=aladdin
[2]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E%AE%E6%B5%81%E6%8E%A7%E8%8A%AF%E7%89%87/8491082?fr=aladdin
[3]https://zhuanlan.zhihu.com/p/212151794
[4]王超,张东锋,杨柳青,等. 微流控技术在分子诊断上的应用[J].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20(6). DOI:10.3969/j.issn.1671-7104.2020.06.011.
[5]李顺基,肖育劲,陈 鹏,刘笔锋.微流控芯片技术在体外诊断领域中的应用进展[J].分析科学学报,2020(10),DOI:10.13526/j.issn.1006-6144.2020.05.004
[6]慕 轩,胡 坪,罗国安,姚 波.微流控芯片技术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进展.分析测试学报,2007 26(4),587~591
[7]Schembri CT,BurdTL,Kopf-SillAR,SheaLR,BrayninB.JournalofAutomaticChemistry,1995,17(3):99.
[8]PierresA,BenolielA M,BongrandP.Journal of BiologicalChemistry,1995,270(44):26586.、
[9]KaurJ,SinghK V,SchmidA H,VarshneyGC,Suri CR,RajeM.BiosensorsandBioelectronics,2004,20(2):284.
[10]MulvaneySP,ColeCL,KnillerMD,MalitoM,TamanahaCR,RifeJC,StantonMW,WhitmanLJ.Biosensors&Bioelectronics,2007,23(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