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流控技术在体外诊断(IVD)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所谓微流控技术,是指对微量流体精确操控的技术手段,尤其是指在亚毫米尺寸级别上。
微流控技术较好满足了体外诊断对于少量液体的连续操控以使其顺序发生生化反应并得出最终检测结果的需求,可用于过敏、抗原抗体、心肌、炎症和传染病等多项的鉴别和诊断。
在两江新区水土新城,重庆创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芯生物)就以微流控芯片产品和服务为抓手,着力打造微流控产业整体解决方案,搭建技术平台生态,赋能精准诊断创新发展。
潜心研发7年 成功投产
近日,记者来到创芯生物,数间宽整洁净的实验室由连廊串联起来,在一个超高洁净程度的实验室里,几名身着白大褂的研发人员们正在其间,心无旁骛地做着实验。
谈到正在进行研发的内容,创芯生物董事长蒋方荣打开了话匣子。
“我们专注于微流控芯片,明年将产业化投产。”蒋方荣说,2017年重庆创芯生物成立,一直专注于自主微流控生物芯片研发。
微流控荧光免疫试剂盒
他解释,微流控芯片技术是把生物、化学、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微米尺度的芯片上,自动完成分析全过程。
事实上,近年来,由于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的巨大潜力,微流控芯片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生物、化学、医学、流体、电子、材料、机械等学科交叉的崭新研究领域。
“微流控芯片在临床检测上,可以实现一管血液快速、精准检测多个指标。”蒋方荣说。
2019年,创芯生物攻克超精密微流控芯片基片制造技术,实现商业化量产。
今年,创芯生物获得10项微流控产品注册证。
微流控芯片技术优势明显
在IVD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层析膜胶体金技术、层析膜免疫荧光技术,这两种技术都能快速判定血液相关检测指标。
微流控芯片技术比之上述两种检测方式优势何在?
蒋方荣介绍,层析膜胶体金技术、层析膜免疫荧光技术都存在精度差、难定量等弊端,微流控芯片技术则具备多指标联检(可达30项),精度相比另外两种技术也更高。
不同类型微流控荧光免疫试剂盒 陈昕 摄
蒋方荣拿出了一个创芯芯片样品。记者注意到,这个芯片其中两条黑色线体十分显眼。
“两条黑色线体就是微流道。”蒋方荣说,就在这105平方毫米检测区域内,拥有超过11000个微结构,组成了10-15微米的微流道。
在一张10倍显微镜的放大图像上,记者看到,这样的微结构密密麻麻排列,而在100倍显微镜下,这样的微结构则类似一个个微型立柱。
他进一步解释,血液样本滴在了芯片以后,可以沿着微流道流动直至废液区,流体的流向流速可控;微柱结构使得样品在微流道可充分进行免疫反应;荧光物质可规则有序结合在微柱上,保证信号释放的一致性。
“这样可实现多个靶标、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检测,相比于传统免疫层析法来说,更加快速,精度更高。”蒋方荣谈到。
目前,创芯生物已掌握多项具备竞争力的微流控核心技术和专利,在基因测序、液态活检、器官芯片、动物诊断、检验检疫等领域均有应用,正在成为国内微流控领域头部企业加速奔跑。
希望更多目光关注初创型企业
从成立至今,创芯生物各项运营始终依靠蒋方荣个人投资,且因为长时间处于研发阶段,少有实际产出。
他大概算了一笔账,目前在创芯生物的投入金额已经近1亿人民币。
这些资金来源,则全部依靠蒋方荣另外一家企业的收入。
今年以来,蒋方荣也在洽谈一些风投机构,希望为创芯生物引入资本,借助资本的力量,让企业实现更好发展。
“希望政府、市场多给我们这样的初创型企业机会,将更多目光放在类似我们这样的企业身上。”蒋方荣说,融资难、融资贵是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普遍面临较难逾越的横沟。在这个阶段,企业既没有可供抵押的资产,也尚未建立起起码的资信,无法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
蒋方荣也坦言,初创型科技企业由于在技术、产品、营销和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以获取实际利益为目的的投资基金也较少关注。
“所以,政府更应该考虑到我们这种类型企业的实际,搭建平台或者提供机会,帮助引导各类基金和初创期企业对接,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发展。”蒋方荣说。
蒋方荣对未来十分乐观。
一方面,创芯生物微流控芯片产品本身质量和技术过硬,在前期调研下来,具备较强竞争力,他对产品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另一方面,两江新区正将生命健康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打造,也让他信心满满。
“我们愿立足重庆、扎根两江,进一步做优我们的产品,从两江走向世界。”蒋方荣说。